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现在的全球性问题是,大部分人内心空洞、麻木、孤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
图片
在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中,女主角这样自我剖白:
“一天的24小时里面,让我觉得勉强可以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两个小时吧,并且不是心情好,只是觉得还可以。”
“剩下的时间里,我全都都在硬撑,每天吃饱睡、睡饱吃,不知道为什么虚度的时间这么长;”
图片
“感觉把80年的人生压缩成8年快速过完也无所谓,就算什么也不做都觉得疲惫倦怠。”
“每个人都在一样地走向死亡,我不懂大家为什么这么开心,我不知道自己被困在哪里;”
“但我很想挣脱,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真的幸福快乐起来。”
“虚无感”,或许正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应对的最大的问题,物质层面富足、精神世界却空虚苍白,每天都在自我内耗:
“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人生要走向哪里?为什么我找不到方向?”
我们日复一日地学习、工作、购物、玩手机、睡觉,重复循环这个过程,好像落入了一个怪圈。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许倬云曾说:“现在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是,人们已经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
图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因为价值观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
其核心表现在于内心空洞、麻木、孤独、意义感缺失。
生活看似正常,却觉得“没意思”、“好无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整天被生活的流程“推着走”;
渐渐产生习惯性的拖延,回避责任和问题,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空虚。
我们的人生要如何才能变得“有意义”?或者换个角度,怎么才能叫做“不虚度此生”呢?
图片
意义感的捆绑
对于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来说,他们认为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首要动机;
这样的寻找意义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且未知的。
正因如此,“意义感”不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方向,也变成了捆绑人们思想的枷锁。
曾看过一位博主分享这样一个观点:
图片
“我喜欢看人物传记,因为看到第10页的时候,稚嫩的主人公尚且还不知道在第389页时自己将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然后再从453页的功成名就翻回第60页,那时候他觉得这次的至暗时刻肯定过不去了。”
只有在书里,我们才能以上帝视角看到一个人的一生,高光时刻和低谷时刻什么时候将会到来,我们对此有着绝对的把握。
可是换到现实中的人生,没有人知道未来的方向,预感到自己将来会是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我们用过度的“意义感”绑架了自己,认为按部就班走过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轨迹是空虚的;
无趣的、失败的,我们一定要为自己找到一个独特感或是有价值的目标。
然而,这样用无数先辈的试错换来的人生轨迹,它绝不会是空虚的,只会是充实而满足的。
图片
很多人因此认为自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被社会的无形大手推动着前进的脚步,所以才产生了“存在焦虑”,感知到了“无意义感”。
但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去偏离这个人生轨道,去创造属于你的独特的意义感呢?
图片
核心在于承担责任
去创造意义感,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本就不在于目标的大小,也不在于如何去做,其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去承担责任?
人类是自由的,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有人可以通过不断赚钱获得意义感;
有人能够通过体验兴趣爱好获得意义感,更有人能够通过“躺平摆烂”获得意义感。
但做出选择意味着改变,而改变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后果。
很多人一边体会着“无意义感”,一边无法做出改变,一方面是不想付出行动,另一方面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和后果。
图片
曾经有一位朋友站在了人生的分岔路口,面对两个道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她当时有一份非常稳定、工资水平足以维持温饱的工作,这份工作大部分时间清闲而无聊,于是她开始向身边的朋友求助:
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没意思了,要不要去考个研,换一个赛道呢?
我告诉她:“如果你能承担考研失败后投入的成本全部落空、当前的工作因为考研丢失;”
“未来考上研后找到的工作综合考虑不如现在这一份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损失的话,那你可以尝试去考研。”
当提到责任、提到损失,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缄默。
我们找不到意义感,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是不是因为“改变”将要付出巨大的、不可承受的代价?
图片
专注于当下
既然无法从延伸出去的目标和梦想之处获得意义感,那不妨回头来看看。
图片
人类能够随时随地取用电能、饮用水、食物等等资源的时间,到现在也不过才几十年。
过去的人们为什么没有“空虚感”?因为在他们眼里,饥饿、安全、繁衍就是最大的意义感。
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早就已经将这些事物视为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东西。
就像一个人在炎炎夏日,热的满头大汗跑进了空调房,这个时候ta会感觉到非常幸福;
可在空调房待上几个小时,又觉得这样的舒适感平平无奇了。
所以,我们不妨摒弃未来,只着眼于当下。当你能够体验到当下的那一刻,幸福和意义感就是存在的;
而当你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胡思乱想上面,“空虚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图片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心流理论”,指的是当个体完全沉浸于当下所做的事;
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之中时,会进入一种完全忘我、极致享受的最佳体验状态。
也就是说,只有沉浸在自己想要去做的事中,或者投入于当下需要的每一件事里,你就可以寻找到意义感。
不要轻易为自己的迷茫贴上失败的标签,其实,这样对于“意义感”的思考,恰恰证明了你是一个有着自省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的人。
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永远都不是猝然出现在你面前的,而是在你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中,慢慢在内心清晰起来的。
-The End -作者-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iOS 26 Beta 6图像文件暗示,AirPods即将迎来面对面实时翻译功能
- 下一篇:没有了